繁体版 简体版
700TXT > 军事 > 海南1939 > 分卷阅读310

更加伟大的功绩,而不是什么都自己出风头,再说了,也出不过来啊。

于是,做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垫脚石,第1军很不幸成为第一块石头。

八路军的神速突破,不光震撼了傅作义、于学忠,也让苏联人刮目相看,中亚集群指挥官彼德罗夫斯基主动通过苏方联络官找到彭德怀,要来他们的战役计划和过程,一看之下惊讶万分。

“这是大纵深理论?”

“有一点,但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实践,贵军不是已经推翻了这套理论吗?我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的时候还有这方面的教学,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你们不光打倒了他的发明者,也取消了装甲兵集中原则,而我们自己在这些理论的基础,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并付诸实践,这次战斗又有了新的发现,那就是在未来发展成为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战争形式,纯粹的地面突破,或是单一的空中打击都会有其局限性,那样的话,目前的理论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落后,当然了,这只是我党我军的一已之见,仅供参考。”

左权的俄语发音很地道,彼德罗夫斯基对于这位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华夏学生也很欣赏,但欣赏他的话,苏军突破不利,武器上的劣势是个很大的原因,目前苏军装备的两种主力坦克都是淘汰货,当他得知,苏联国内已经在量产新型坦克时,马上把刚刚得到的战场经验向国内反馈,以期获得更好的产品。

反馈归反馈,战争还在继续,解决了西南防线的八路军与傅、于、苏军各部密切合作,马上发起了对包围圈内日军的最后一击,通过这种合作,各方也直观地看到了我军的战斗力。

八路军强大的炮兵和坦克部队,给了三方一个定心丸,在各方的通力合作下,本来就在苦苦支撑的日军终于崩溃了,唐山县城首先被攻破,绥远军、东北军、八路军分别从三面攻入城中,与日军打了一场艰苦的巷战,逐屋逐屋地清剿,一直打到第1军的司令部,走投无路的梅津美治郎和他的部下在绝望中自杀,他们的灭亡反过来又影响到了仍在城外苦战的第20师团,苏军一鼓作气终于实现了突破,将这个顽强的敌人消灭在唐山城下,也宣告了第1军的完全覆没。

第四百九十五章 新华通讯社

徐丽英走入唐山县城的时候,一眼就看到了飘扬在天空的红旗。

她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再过30多年,这里将经历一场大地震,无数房屋倒塌,居民死伤惨重,就像眼前的模样。

到处都是八路军战士,他们没有换装,穿着灰白色深浅不一的旧式军服,许多战士的帽子上还缀着青天白日徽章,他们和城里的百姓一起将屋子里的尸体抬出来,大部分都是日军的,也有少部分是我军的牺牲战士,放眼望去,整条街没有一幢完整的屋子,墙壁上弹痕累累,可见战事有多激烈。

“都拍下来,我不要摆拍的假新闻,最好有种抓拍的感觉,对对就这样,来来,这边给个长镜头,用广角镜头,注意景深。”

徐丽英已经不再是初来时的那个见习小记者了,也知道该怎么取景,怎么控制场面,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恒派来了他自己的警卫连,让新华社女记者也有了足够的人手可用,他们一方面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另一方面也能帮她维持秩序。

他们的到来引起了一些注视,一些孩子围着摄影机跑来跑去,徐丽英制止了战士们的驱赶,她将早早就准备好的糖果分给孩子们,让他们不再捣乱而是成为自己的助力,帮助她找到合适的街道,甚至是急需的电力供应。

“这位女同志,你们很有经验嘛。”

徐丽英转过身,一个身穿八路军军服的男子微笑着站在面前,他身后还有一大群人,竟然有一半是洋人。

这是组团来作战地采访吗?

“对不起,你们是?”

“喔,认识一下,我叫向仲华,新华通讯社社长,从延安过来......”

听到他的名字,新华社见习记者徐丽英有些发懵,怪道说这么熟悉,敢情眼前这位是当年她毕业后走入实习单位新华社大楼里的那个画像啊。

向仲华已经看到了她的胸牌,那几个字还是主席的手笔,他诧异地左右一看,无论是话筒上还是摄影机上还是警戒线上还是别的什么装置上都打着同样的铭牌。

“你们是新华社的采访队?”

“是的,我们是新华社战地采访小组,我叫徐丽英,向社长。”

好在来自于延安的向仲华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很明智地没有去问她的来历,而是将身后的人群介绍了一遍,每一个都是新闻界大名鼎鼎的人物。

新华社早期的记者华山、仓夷、冯森龄,美国记者艾格尼丝 史沫特莱、爱泼斯坦、哈里森 福尔曼、冈瑟 斯坦因、夏南汉、普金科,英国记者詹姆斯 贝特兰、弗雷达 阿特丽、田伯烈,瑞士记者瓦尔特 博斯哈德,德国记者汉斯 希伯……

这些人的关注点并在她的身份上,而是她采取的方法。

“这是拍纪录片吗?很奇妙的构图,天哪,这是彩色的取景框,真想看到成片,一定很震撼。”

“这就是成片,你们在镜头里看到什么,最后显示的就是什么,当然会做一些后期处理,剪片或是修图什么的,不过我一般不这么干,原汁原味的最有保存价值。”

39年,彩色胶片还是昂贵的奢侈品,并这些记者还是很有见识的,虽然形状有些怪异,但是一眼就猜到了那个大机器是用来干什么的。

他们注意到,徐丽英在工作的时候,并不需要用一个小本子记下,采访工作通过话筒直接传到画面上,一位工作人员甚至现场将这些素材配上字幕,以便让听不懂当地口音的观众理解。

“这是tv,华夏已经在制作电视节目了吗?”

从美国来到华夏战场的合众社记者哈里森 福尔曼想起世界博览会上的未来科技,电视走入家庭,人人通过一个方形的小盒子收看到动感的画面,而不仅仅是广播,但是这种科技还只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中,就连美国都不曾普及,华夏人应该听都没听过吧。

“no,电视已经过时了,我们在制作网络节目,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需要用海量的新闻来填补,现场的采访不用任何修改就能被所有人看到,谁能抢到第一手独家,就能成为时代的宠儿。”

编辑师一边工作,一边向他们普及真正的未来科技,本来打算去云岭采访新四军,因为皖南事变的提前发生而未能成行的史沫特莱诧异道。

“这一切在哪里可以看到?延安吗。”

“是的,延安,华夏的未来在那里。”

这些老外大都有过好几年的华夏生活经历,多少懂一些汉话,就算不懂,延安两个字的发音还是很清晰的,史沫特莱不相信。

“我在那里呆了好几个月,“清贫”是华夏共产党的标志,怎么可能出现你说的未来科技?”

“女士,共产党人的清贫,是为了华夏的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先进”才应该是它的标志,我的建议是,你可以再去延安看一看,与几个月前相比,它有什么变化。”

史沫特莱把他的话与其他老外分享,众人一听之下议论纷纷,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了全新的新闻采集模式,他们只会认为这是个笑话,现在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哎哟,我们的大记者来了啊。”

一口四川话的邓政委从设在城里的联合指挥部走出来,看到年轻版的邓政委,徐丽英停下了自己的工作,恍惚看到对方朝自己走过来,亲切地伸出手。

“早就接到通知,说你们要来,没想到,人还没看到,已经在工作了,欢迎啊,小同志。”

“邓政委。”

两人握了一下手,邓政委又与向仲华带来的中外记者团一一打过招呼,记者们问得最多的还是战事过程,他干脆就站在街头,向他们宣布。

“大家看到了,我们已经消灭了这股日军,根据目前点算出来的数目,一共击毙日军4万7千多人,伤俘3万9千2百多人,缴获嘛,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因为很多部队直接用于作战了,我们会督促他们统计以后上报,日军第1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中将的尸体已经得到确认,这说明这个第1 军哪,成建制地被我们消灭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胜利,他标志着日本侵略者在关内的力量已经荡然无存,华北全部国土都被我军收复。”

“邓先生,我是英国共同社记者弗雷达 阿特丽,请问,贵军下一步的方向是哪里?”

“相信这也是诸位的疑问吧,我可以清楚地告诉大家,接下来,我们将进军东北,与我党东北人民解放军和苏联远东军一起,解放东北,消灭盘踞在我国国土上的每一个日军。”

“邓先生,我是瑞士《新苏黎世报》记者瓦尔特 博斯哈德,我曾经去过延安,拍下过那里的一切,现在有人告诉我,延安与之前不一样了,你能说说,怎么个不一样法吗?”

“喔,这个问题,恐怕我回答不了,因为你们是记者,应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不应该只听别人的描述啊,如果想知道,不妨自己去看一看嘛。”

徐丽英和他的团体忙不迭地将镜头对准他们,这是一个小型的现场新闻发布会啊,简直太难得了。

“邓先生,如果完成了你所说的东北解放,那么华夏与日本之前的战争是不是可以认为已经结束了?”

“不能这么说,战争是侵略者强加给我们的,消灭他们的力量只是第一步,什么结束,就要看日本政府能不能答应我们的条件了。”

“请问贵党的条件是什么呢?”

“很简单,五个字。”

邓政委举起手,张开五指:“无条件投降。”

第四百九十六章 果府的绝世武功

我党第一次提出“无条件投降”的战争结束条件,在国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消息传到重庆,更是让蒋某人暴跳如雷。

“娘希匹,共产党想干什么,以为他们是中央政府吗?无条件投降,要提条件,也应该是我们的外交部来提,他们越殂代疱,这是赤果果的篡位、越权!”

“委员长,我们该怎么应对?”

外交部长王宠惠等他发完火,直截了当地问道。

“你们就没有一个主意?”

财政部长宋子文答道:“英美要求我们加快进军脚步,不要和伪军讨价还价,特别是上海,不能落到共黨的手里,他们已经在要求西方放弃特权、租界,西方列强都视其为洪水猛兽,必会加速援助我们,通过滇缅公路的物资已经由每月一万吨上升到5万吨,足可以装备20个师。”

“不够,远远不够,我需要300个师的装备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